你有沒有想過,當你拿起一個馬克杯,或是看著咖啡倒進杯子裡,你的大腦到底在忙些什麼?我們每天跟這世界互動,從絲巾、鋼刀,到瓷盤、紙飛機,還有烤好的咖啡豆和黏稠的蜂蜜,無奇不有! 但你知道嗎,這些五花八門的物質,在我們大腦的物理世界裡,可能被粗略地分成兩大類:「東西」和「漿糊

東西」是什麼?像是你的馬克杯、書本、香蕉、石頭,它們通常是固體,移動時保持形狀,或是只會輕微變形。

漿糊」呢?它指的是液體(水、洗髮精)或顆粒狀物質(沙子、雪),這些東西沒辦法保持固定形狀,會不斷變形、流動,甚至可以分成好幾塊不相連的小份。

以前的研究,大多聚焦在大腦怎麼處理那些「硬梆梆的固定形狀物體」。我們知道,大腦中有個區域叫做「外側枕葉複合體(LOC)」,它可是處理三維形狀的專家。另外,還有個神秘的「前頂葉物理網絡(FPN)」,被認為是我們大腦裡的「物理引擎」,專門幫我們判斷物體的物理特性,像是重量或積木塔的穩定性。

但問題來了,當我們面對那些沒有固定形狀的「漿糊」時,大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?難道大腦只會處理「東西」,遇到「漿糊」就當機嗎?嘿嘿,一篇最新的研究,要來徹底顛覆你的想像!


讓大腦「看」影片:實驗怎麼玩?

為了揭開大腦對「東西」和「漿糊」的處理秘密,研究人員找來了一群志願者,讓他們躺進了功能性核磁共振(fMRI)掃描儀裡,觀看一系列精心製作的逼真模擬影片。這些影片可不是隨便拍的,它們包含了四種不同「材質」的物理互動:

研究團隊設計了兩種實驗(圖一):

在看影片的同時,受試者還得做一個不相關的「顏色變化偵測」任務,這樣才能確保大腦的反應是自發的,而不是因為任務要求。


結果發現,你的大腦果然比你想像的還要「包容」!